查看原文
其他

吕佳翼,徐 涛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五重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五重意蕴

吕佳翼 徐 涛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意蕴深厚,本文试从相互关联的五个维度加以揭示。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中了21世纪的时代问题,具有世界性的广阔视野。第二,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三,这一思想具有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第四,这一思想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剧变后重新振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磅礴力量。第五,这一思想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故而能够具有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力量。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五重意蕴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不言而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内涵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高度、理论品格、与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相比的优势、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和创立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个方面系统、充分地揭示这一思想的深厚意蕴。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21世纪的时代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有21世纪新时代的特殊烙印,它切中了21世纪的时代问题,回答了“时代之问”。此外,它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应,具有世界性的深度、广度、高度,回答了“世界之问”。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中了21世纪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其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回应时代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替代的历史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以来,与资本主义世界所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形成对照的,是包括俄国、中国、东欧诸国在内的国家找到了在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的可能性落实为现实的可行性。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出于解决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内在需求,也基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外部压力,谋求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虽然有的国家走了弯路,付出了代价,但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上在建设中延续、发展了下来,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和释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是正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诚哉斯言。

时光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国际和国内都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既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依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回应中应运而生的。首先,这一思想明确了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明确了我国2035和2050年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最后,这一思想回答了新时代赋予的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诸如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新时代的强军思想,等等。这些新的理论创新无不是在回应时代的问题,带有21世纪的时代印记,有效地切中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广阔视野

21世纪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与日俱增,世界对中国的需求也有加无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性的广阔视野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推动构建国际关系新秩序,回答了“世界之问”。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中心由传统的大西洋两岸逐渐向太平洋两岸转移,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世界政治局势也正悄然发生重大改变,传统“G7”主导的世界格局呈现瓦解趋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公平的重要因素。世界一体化进程也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英国脱欧、一些国家“退群”、逆全球化呼声高涨,等等。在这样的国内外局势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要视挑战为机遇,以风险促变革,“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3]。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向着更高、更开放的格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等等。“变局”之下,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折期,“大局意识”是这一思想世界性视野的重要展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交往秩序,回答了“世界之问”。当今国际关系虽然早已从“两极模式”的笼罩中脱离出来,但依旧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之中,因而世界是否真正建立了和平共处的交往原则,是否真正有利于维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作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主体,主张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突破传统的博弈思维和利己主义国家观,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和交往秩序。面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沿途国家经济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面对国际局势动荡、恐怖主义和国际争端,提出要建立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面对各国之间的争执、矛盾和分歧,提出建设远离封闭、开放包容、持久和平的世界。如此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交往秩序,是对当今“世界之问”的积极应答。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了“21世纪”的时代之维,更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5],其科学性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价值性体现在坚定的人民性,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格,为绝大多数的无产者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阶级立场。马克思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把“人的解放”作为主题,在严谨的学术著作《资本论》中不惜笔墨地控诉资本对劳动者的压迫,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唯物史观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观。我们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所有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为劳动者谋解放的理念落到实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看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超越资本逻辑,使社会的发展不是受资本家的利润原则驱动,而是基于整个社会的真正需求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性的根本立场的继承与发展。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彻底扭转唯利润、唯GDP的发展模式,彻底抵制资本逻辑的侵蚀,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内与国外、不同区域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共享”原则的提出,它的意义更为重大,不仅彻底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逻辑,更是对“均贫富”这一低级诉求的超越。“共享”不仅指经济领域,也包括其他社会领域;“共享”不仅是结果,也包括过程,“共享”中包含的“共建共享”使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每个人不仅是被动的享有者,而且是主动的建设者,因而继承、发展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困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复强调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国家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6],再一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最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作为自己学说立足点的根本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聆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需要中产生的,因而它不仅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而且回答了“人民之问”。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以及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创作《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7],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揭示,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深刻分析,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及还存在诸多问题的实际角度出发,指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推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多维经济理论。为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供需实现动态平衡,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等。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问题,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8]无论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科学判断,还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国际局势的分析,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和把握。新冠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的矛盾得到恰当处理,国内经济实现稳步增长。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正确思想方法,其正确性已经充分得到实践和历史的证明。同时,这也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继承者和发展者。正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以才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无可比拟的优势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多元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纷呈,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共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贡献了理论元素,它们也的确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抓住或切中了这个时代的问题,但相较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它们或是不具备严整、完备的理论体系,或是不能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那样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

在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众多流派分支,即使在当代也是流派纷呈。因而,要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把这一思想置于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视野之中,与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比较分析。

纵观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其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发其端,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对西方发达国家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哲学性探索。20世纪30—60年代末,发展出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诸多流派。他们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发现”马克思,反思启蒙理性、工具理性,以对科学技术、大众文化等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延续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将对法西斯主义得以产生之心理根源的分析纳入其中。20世纪70年代至今,则结合时代问题,转向更为多元的发展,呈现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乃至后马克思主义等更为多元和开放的格局。西方马克思主义长于哲学思辨并从某个切口深入挖掘,但由于其创立者多是书斋学者,脱离社会实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付诸实践。所以,“在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贡献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弄得有模有样了”[9]。也由于这种脱离实践,使得它们在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鲜有推进。撇开其理论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不谈,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批判中的重要不足在于其主要理论家的关注焦点已经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转移开,因而并不以推翻其根本制度为目标,虽然也经常以革命为口号,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过是反叛现实的一种人道诉求,其革命视角的伦理性而非实践性,革命方式的妥协性而非彻底性,革命主体的单薄性而非大众性,革命路径的空想性而非现实性,决定了其无力从根基处撼动资本主义大厦”[10]。因而其逻辑归属通常是诉诸改良,乃至于发展为与资本主义的“调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比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显著的理论优势。具体来说,第一,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至今流派众多、理论建树颇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较为深刻,但反观其整个理论架构,则是各个流派参差不齐、不成体系。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一个系统严整、内涵丰富、融会贯通、自洽圆融的科学理论体系”[11]。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遮遮掩掩、不愿承认,也不能指出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可能路径,更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敬而远之,因而它们的理论更像是一系列不结果实的花。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能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切实的指导。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无可比拟的实践优势

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就指出他们的理论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离不开其始终付诸实践的基本取向。较之于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其局限,在实践层面,更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巨大优势。

除西方马克思主义外,在对20世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异化”现象的反思中发展起来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也属当代马克思主义之一种,但它们在理论批判上或许有一得之见,却难以具有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性意义。此外,当代较为小众的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流派也由于自身的局限而不足以对时代发生重要影响:或如“第四国际”革命实践派意图推翻资本主义,但缺乏可行的实现途径;或如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不企图以之改变世界;或如“后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可以找到其对理想社会某种片段的想象,却缺乏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途径;等等。总之,国外马克思主义带有普遍性的显著问题在于其具有批判性而缺乏建设性,具有理论性而缺乏实践性,它们缺乏取代资本主义、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的现实蓝图,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并在当代世界发挥着改造世界的磅礴力量。

西方国家的左翼政党虽在现实中也有一定影响,但很难获得执政机会,更没有执政经验。西方国家的左翼运动虽然也发挥过反抗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但总体规模并不足以改变资本主义。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固然也在执政中获得了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积极成果,但相比之下,新时代的中国比其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改革上更别开生面,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成就也更加瞩目,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够跻身强国之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具有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无可比拟的实践优势。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磅礴力量

说一种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它不仅不能停留于理论上,而且其影响不会限制于一国之内。进一步说,它需要具有对于其他主要国家积极的示范力量或者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引领力量,这样才足以担此称谓——这便是本文所论述主题的第四重意蕴。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剧变后重新振兴

在共产主义运动的170余年时间里,高峰与低谷并存,胜利与失利交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整个共产主义发展史上颇为浓重的一笔,但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也因此进入了较为长久的低谷期。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贡献了强大力量,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生机,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苏东剧变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屹立不倒、逆流勇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的持续付诸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力挽狂澜之功。新中国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取得了比肩甚至超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其最重大的世界意义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重新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虽然以各种左翼思潮或学术研究的形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绵延不绝,理论上也是时有创获,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取得了在21世纪的所有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首屈一指的影响力,使21世纪整个世界社会主义面貌在经历曲折之后为之一振,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摆脱了那种被迫沦为学术话语的狭隘境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2]因而从根本上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重新振兴的磅礴力量,这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之无愧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引领,与传统那种由一个组织统一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如果沿用国际共运的视野,那么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新一阶段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活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枝独秀,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纷呈、新见迭出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必然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心,并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东剧变后,原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使得在数量上资本主义国家呈现领先局面。但反观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通过走资本主义发展的旧路而发展得较为充分、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却寥寥无几。中国作为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却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向人民交出答卷,日益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奋进。这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制度性难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打破了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某种单一模式的形而上学认知窠臼,证明了不仅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多元的,而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国外共产党及左翼力量,为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勃勃生机,而且给那些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使世人看到了超越资本逻辑之现代化的成功希望。但这决不是把自己的道路强加给其他国家,决不把自己的成功变成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教条,而是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尊重不同文化和发展道路,尊重各国人民的不同选择,惟其如此,才能解决“文明的冲突”这个在资本世界中难以解开的谜题,使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境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使我们在应对重大危机如避免经济危机和遏制新冠疫情时表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这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整体性视域和全球性视域,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因而使得这一理念更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更具可操作性。

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克服其制度性危机提供借鉴和启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制度性难题,例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地缘政治多方博弈、生态破坏难以治理,等等。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大多建立起多党轮换、交替执政的政治制度,因此在治理效能上表现出低效、迟缓、缺乏权威等特征,并且政党之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许多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无法触及核心与本质,因而历届政府皆束手无策或无法有效应对。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指引经济发展新格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归根结底,我们的经济发展立足于人民立场,因而限制资本的无序扩张,破除资本的主导地位,最终实现人民共享经济成果。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也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一系列政策推进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其治理效能被实践证明远远高于西方政党交替执政下的治理效能。新时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治国理政经验,都是值得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此外,新冠疫情更是折射出西方国家在面对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方面的制度性缺陷,相比之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安全、遏制疫情蔓延等方面的经验更向整个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造,而且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深受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之熏陶,正因如此,才能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具有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力量。这是这一思想之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缘由,也是这一思想之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意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密不可分。同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对于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引,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受其孕育和熏陶。《论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这是古人的高尚品德,既强调和睦、友好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尊重个性和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16]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7]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体现着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以来,从未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发动过侵略战争,始终秉持和平的外交理念,高举文明和谐之旗,走守信明理之路,树修身律己之风。中国不仅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而且尊重各国差异,不把自己的道路强加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尊崇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善于创新的品质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古人创造了精彩璀璨的农耕文明和科技发明,如陶瓷技术、四大发明等已深刻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之中。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勤克俭、孜孜不倦地奋斗,创造性地突破了西方固有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勤劳勇敢、善于创新的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人的大同理想,意在倡导胸怀天下。前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从未缺乏广阔的胸怀。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广阔的胸怀,在国际事务中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并以独立自主、互利共赢作为国际关系的相处之道。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知、求实精神,自立、自强精神,向往公平、尊崇自由等精神都深深地融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形成,深受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也正因如此,它能在21世纪独树一帜,成为带有中华文化烙印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

“人类文明新形态”自提出以来,有不少学者解释了这一概念的特征,而笔者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文明”的建设思想之中。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以物的依赖性为根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把人的发展、人民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既是通往共产主义的中国道路,也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理念贯彻于21世纪的当代形态。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命题时,是与“五大文明”的建设理念一同阐述的,“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物质文明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新时代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在精神文明方面,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党史学习得以深入,科学文化得以创新,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政治文明方面,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各项政治制度平稳运行,开创性地提出和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民主政治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新的贡献。在社会文明方面,新时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福祉达到新的水平。在生态文明方面,新时代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相互依存的规律,以“两山理论”为引领,形成了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文明”的建设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本国国情和当代条件,将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发展付诸实践,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有力地破除了“历史终结”的神话,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独特道路,有力地拓展了对社会主义的想象空间,为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指导。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及其当代影响,将在21世纪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归根结底是其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并且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加以把握和回答,方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铿锵有力而意蕴丰富,不仅表明这一思想具有21世纪的时代高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而且蕴含着当代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及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磅礴力量等更深意蕴,并因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贯通融会及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贡献而使这一论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五个方面的论断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从这些由浅入深、相互关联的角度,全面、辩证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看似简单的论断,才能使它的丰厚意蕴充分绽出,并得到学理和逻辑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2][6] [12] [1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3][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60页。

[5] 关峰:《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与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32—45页。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党建》2015年第2期,第6—8页。

[9] 张立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局限》,《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15—18页。

[10] 阮华容、陈曙光:《乌托邦的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评析》,《理论视野》2019年第8期,第86—92页。

[11] 班高杰、张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贯通性与整体性》,《理论视野》2021年第5期,第30—35页。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14][15] 罗安宪主编:《论语》,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5页。

[16]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

Five Significances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21st Century Marxism”

LYU Jiayi,XU Tao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The Statement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21st century Marxism”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This essay aims to illuminate it from five interrelated dimensions. Firstly, this statement has a broad global perspective and concentrates on the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Secondly, it builds on and develops the fundamental stance, views, and methods of Marxism. Thirdly, compared to other contemporary Marxist schools, this philosophy has unmatch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vantages. Fourthly, it revived the world’s socialist movement after the dramatic upheavals that occurred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providing a Chinese plan for the major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follow as they progress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us, it has the great power to lead the revival of world soc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Finally, this idea establishes 21st Marxism in the spiritually fruitful 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It illuminates the fundamental traits of the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providing tremendous power to establish and advance a new kind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21st Century Marxism; five Significances

[中图分类号] D0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3)04-0018-08

[收稿日期] 2023-03-02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项目编号:TJSSZX20-06);2023年度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基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63232330)。

[作者简介] 吕佳翼(1986—),男,江苏无锡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徐涛(1998—),男,安徽六安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朱香敏;责任校对 孙俊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